往期回顾
人均花44元看电影,多乎哉?
“人均花44元看电影,你贡献了多少?”年关临近,各类总结陆续出炉,一份2019年国人电影消费账单登上热搜。截至本月中旬,国内累计电影票房再创新高,达609.6亿元,折算到每个人头上相当于平均支出44元。
一年人均花44元看电影,多吗?若和十多年前比,这个数字着实不少。犹记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试水产业化,彼时电影票房不足十亿,平摊到每个人头上拢共不到1块钱。短短17年,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就跃升到600亿元,人均支出翻了好几番,发展之快令人惊叹。若细究结构,44块其实说多也不多。毕竟,在600亿元的票房蛋糕里,排名前十的头部影片就切走了37%。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下,观众其实主要为少数电影埋单。这意味着,相较于火热的文化需求,中国电影市场供给的好片还是太少。
放眼中国电影市场这些年,在追求短平快的资本裹挟下,创作心态一度浮躁功利,烂片横行的现象屡屡为人诟病。要么盲目追捧颜值,演戏用替身、台词靠配音、特效凭抠图,无底线之程度一再刷新人们三观;要么过度迷信IP,剧本内容这抄一大段、那融几个梗,分分钟攒出的“剧情大杂烩”,质量怎能在线?即便有关部门祭出“限薪令”,引导投资方将钱花在打磨作品上,但依然有人抱着流量套路想赚快钱。缺失追求艺术的纯粹、没有一帧一帧的雕琢,又怎能创作出叫得响、传得开、留得住的精品力作?
市场自有自净能力,烂片终究会被“出清”。前几年,那些靠营销、炒作、粉丝的套路电影还能将观众骗到电影院,如今这样的路数日渐失效,一众画面光鲜亮丽、内容一塌糊涂的大IP遭遇票房滑铁卢就是明证。正如不少观察人士指出,口碑正在成为作品热度的重要衡量标准,而且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,口碑发酵的时间越来越短。
以今年电影市场为例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、《少年的你》等几部片子,排片时并不被看好,宣传阵势也相对低调,没想到在一大票“自来水”的助力下顷刻间逆转局势,票房一骑绝尘。可见,对于中国电影来说,你若诚心诚意,观众就会对你全心全意。面对观众日趋成熟理性的现实,整个行业必须打破以往赚快钱的商业逻辑,重新回到艺术创作的道路上。
消费升级乃大势所趋。可以预见,中国观众的电影账单很快就会刷新。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市场能有更多走心佳作,让广大观众的腰包掏得更值。
编辑:吴明泽 责任编辑:文燕
来源:北京日报